翰墨君缘-k1体育登录入口网页版


东方书画艺术网:k1体育登录入口网页版
编辑:金勇
时间:2020-07-02 12:12:47
翰墨君缘--明万历五彩婴戏木偶纹梅瓶图像研析(梅瓶上的中国文化艺术精 神)  

 

《明万历五彩婴戏木偶纹平面图》局部

此明万历五彩婴戏纹梅瓶

画面中四个小孩正在玩提线木偶

儿童置身于花草奇石、阑干之中

云上远山郁郁葱葱

牡丹、松树、芭蕉、花草生机盎然

奇石玲珑剔透,景色迷人

而聚精会神玩木偶的儿童

好像对美景并不感兴趣

沉浸在玩耍木偶戏的快乐之中

《明万历五彩婴戏木偶纹梅瓶立面图》

《明万历五彩婴戏木偶纹平面展开图》

关于古代木偶

《提线木偶肢体图》

木偶是用木头雕刻的人或动物像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手工艺品

用木偶来表演的戏剧叫木偶戏

中国古代又称为“傀儡戏”

木偶也是古代儿童玩耍的玩具

汉《彩绘木俑》湖南马王堆墓出土

根据考古实物和专家研究

木偶的产生可追溯到古代墓葬中的人俑

如商代,西周,战国用于殉葬的陶俑

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

山东莱西西汉墓出土了一件悬丝木俑

肢体由十三段木条构成

木俑各部位的关节都可活动

腹、腿部钻有小孔用于穿线控制木偶手脚

由此表明当时的木俑人可操纵做动作

是俑人正式过渡到歌舞俑的实证

歌舞俑产生以后,不仅用于陪葬

还被用在丧事和宴饮集会上表演节目

这样就产生了木偶戏

唐《男女木偶》

木偶戏的产生深受古人的喜爱

到唐代,木偶戏已发展到成熟阶段

当时木偶的制作方法是:

先将木头砍成木偶的大致轮廓

然后再进行精雕细刻

接着给木偶刷上胶漆以防止虫蛀

最后为木偶穿上各色彩色衣服

演出时有人通过绳索来操纵木偶表演

在唐代,提线木偶的制作十分精致

木偶衣着华美,表演生动

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均喜欢

宋 刘松年《傀儡戏婴图》台湾故宫博物院藏

木偶戏的全盛时期是在宋代

从宋人笔记等著作中可以看到

在当时民间瓦舍勾栏的技艺演出中

木偶戏占了重要的一项

从事木偶制作和表演的艺人众多

这一时期的木偶戏种类丰富

有提线木偶、悬丝木偶、杖头木偶

和药发傀儡、水傀儡、肉傀儡、清乐傀儡等

宋《木偶戏纹铜镜》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此《木偶戏纹铜镜》

铜镜中心绘有一傀儡戏摊

童子在帷帐后面手持木棍

操纵着木偶进行表演

童子旁坐着一个为木偶配音的人

观众坐姿各异围坐在幕前观看

宋《三彩婴戏木偶枕》瓷器

宋《三彩婴戏木偶枕》局部

此宋代《三彩婴戏木偶枕》

画中三个孩童在树荫下玩提线木偶戏

左边童子坐在地上

左手提锣,右手以棒敲击

同时左足抬起作打节拍状

右边童子探腰,右手握杖

杖上用三根丝线悬挂一个木偶

中间一童子吹笛助兴

绘画形象反映出宋代木偶戏的盛行

宋元《货郎傀儡图》绢本设色

宋人称木偶戏为“傀儡戏”

本来用于表演的傀儡

很快地被制成了儿童玩具

《梦梁录》中列出的:

“影戏线索、傀儡儿、狮子等”

都是给儿童耍的玩具

宋 李嵩《骷髅幻戏图》绢本设色

元《木偶戏俑》

在杂剧盛行的元代

由于受元杂剧、杂戏和市井文艺影响

木偶戏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能够演出元杂剧的剧目

木偶戏艺人的技艺也有显著提高

当时木偶戏演出分两种类型

一是为上层社会宴会上进行娱乐表演

表演的木偶制作得十分精致

二是在民间市井中的木偶戏表演

具有流动性大、规模小、简单和易操作特点

明《庆赏元宵图》木板画

到了明代

木偶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品种更加丰富多样

增加了布袋木偶、铁枝木偶等类型

深受民间和皇室贵族的喜爱

以上明代《庆赏元宵图》

描绘了元宵宴会上木偶戏表演场景

在长形餐桌的前面

艺人手持提线木偶进行表演

旁边立有一人敲击锣鼓进行伴奏

明 吕文英《货郎图》

此《货郎图》分春夏秋冬四幅

都以雕栏玉砌、花木映衬庭园为场景

画面表现卖货郎以各种小商品

逗诱孩童的快乐情景

画中描绘的季节为春季

在画面的左下角

有两个孩童正在玩耍木偶游戏

明《傀儡图》木版画

明《木偶表演》西厢记诡谋求配套色木刻图册

清《殿阁式棚前观看木偶戏表演》营业写真插图

木偶戏发展到清代和民国时期

由于地方戏曲的兴盛

各地木偶戏逐渐与当地戏曲相融合

形成了众多的地方木偶戏派

在木偶戏造型、表演技艺、唱腔

和舞台美术方面得到了完善

当今,木偶戏在各方面有一些发展

创作了许多优秀剧作

也进行了木偶戏理论研究和国际交流

由于在艺术形式多元化的冲击下

木偶作为戏剧和玩具的普及在慢慢减弱

《陕西河阳民间木偶造型图》

清 焦秉贞《婴戏木偶图》纸本设色

木偶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它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是中国乡土艺术的瑰宝

木偶艺术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它是集戏剧、绘画、服饰、雕刻和玩具

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在当今网络、时尚文化流行的时代

这种民间的文化艺术被渐渐地淡化

我们应该有责任让它宝留下来并发扬光大

《木偶造型表演图》

《河北吴桥民间流传杖头木偶形象》局部

关于古代婴戏纹

三国《童子对棍婴戏纹》彩色漆盘

婴戏纹,又称为儿戏纹或童戏纹

指儿童玩耍、嬉戏的绘画

是中国古代吉祥传统纹饰之一

深受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喜爱

反映在绘画和各类器物上,瓷器上尤多

童子戏木偶就是婴戏纹中的一种

唐《执壶上的婴戏莲图》长沙窑瓷器

早在三国时期

儿童就成为一种专门的绘画题材

据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

南朝画家顾景秀、江僧宝等曾以儿童为题材作画

到了唐代,儿童作为独立的人物画题材出现

以上唐长沙窑执壶上就绘有婴戏莲纹饰

宋《小庭婴戏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宋《婴戏图》玉雕

自唐宋以来

婴戏纹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认为婴戏纹是对道家哲学内涵的展示

道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

“常德不离,复归婴儿”是婴戏纹产生的理论依据

在道家看来,婴孩最是纯真朴实

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象征

二是成年人在世俗社会中对天真童心的向往

诸如“返老还童”“童心未泯”等

都是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借助婴孩无忧无虑心态来获得心灵的补偿

婴戏纹成为一种内心感悟的释放途径

宋 苏汉臣《婴戏图》绢本设色

宋 李嵩《市担婴戏图》

婴戏纹发展到宋代

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绘画题材

其中以李嵩、苏汉臣的艺术成就最高

李嵩 (1166-1243),南宋钱塘人

出身贫寒,年少时曾以木工为业

好绘画,颇远绳墨

被宫廷画家李从训收为养子

承授画技,终成一代名家

苏汉臣(1094年―1172年),汴京人

曾为北宋宣和画院待诏

师从画院待诏刘宗古

所绘人物、士女及佛道宗教画

用笔工整细劲,着色鲜润

尤擅描绘婴儿嬉戏之景和货郎担

宋《磁州窑婴戏鱼纹瓷枕》

宋《磁州窑彩绘婴戏赶鸭纹瓷枕》

在宋代磁州窑器物纹饰中

以婴戏为题材的很多

如钓鱼、赶鸭、打陀螺、蹴球、

捉迷藏、骑马、钓鱼、放炮竹等

画面纹饰寥寥数笔

就把孩儿天真、可爱的童趣表现出来

纹饰描绘生动、传神、简洁

充分显示民间工匠独特艺术的表现能力

元《婴戏图》剔红葵瓣式大盘

元《婴戏蚂蚱图》磁州窑瓷枕

元 佚名《秋景婴戏图》

元代时期的婴戏纹

基本上沿袭宋代的风格和内容

但画法上没有宋代描绘得精致和写实

人物和景色都画得较潦草

孩童脸形普遍画得上小下大

缺乏小孩天真烂漫的神韵

明 仇英《临宋人婴戏图》

明成化《婴戏风筝纹》斗彩瓷器杯

清 冷牧《连(莲)生贵子图》

明清是婴戏纹绘画的鼎盛时期

从单一的孩童形象发展到众多的数量

此时期婴戏纹广泛流行

画中孩童神态各异,线条生动流畅

内容反映了当时的民众心理

婴戏纹除表现玩耍、嬉戏的纹饰外

传统封建社会传宗接代的观念深入人心

因而寓意连生贵子、五子登科、百子图纹饰

就成为绘画中常见的装饰图案

清乾隆《粉彩浮雕五子登科包袱瓶》瓷器

清 冷枚《百子图》局部

清 《薛晋侯造婴戏图铜镜》国家博物馆藏

近现代《婴戏正月十五闹元宵图》山东潍县年画

清代至民国时期

婴戏纹具有满、繁、密的特点

在描绘孩童的嬉戏场景时

会加入成人世界的人、事、物元素

寄托某些传统思想或信仰

以民间传统节日为主题的婴戏纹大量出现

画中有吉祥寓意的器具、植物和动物等

清 焦秉贞《婴戏放鞭炮图》纸本设色

清代焦秉贞绘画《百子团圆图册》

该图册绢本设色,共十六页

每页:高27.5厘米,宽20厘米

绘画精美,由国家图书馆藏

画面以春、夏、秋、冬四时为序

以百名儿童时令游戏为内容

描绘出一个个有声有色的儿童嬉戏场面

焦秉贞,字尔正,山东济宁人

清康熙时官钦天监五官正

供奉内廷,清代宫廷画家

擅画人物,吸收西洋画法,刻划精工

此选登部分作品供欣赏

清 焦秉贞《童子读书图》纸本设色

清 焦秉贞《婴戏骑木马图》纸本设色

清 焦秉贞《百子团圆图册.举竹杆图》绢本设色

清 焦秉贞《婴戏堆雪人图》纸本设色

清 焦秉贞《婴戏荡秋千图》纸本设色

清 焦秉贞《婴戏斗架图》局部 纸本设色

清 沙山春《婴戏攀单杠图》线描

婴戏纹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题材

通过古代画家、工匠留下的作品

使我们看到到古时儿童的精神世界

他们拥抱自然与自然为一体

相互尽情玩耍,快乐无比

当今的孩童脱离和疏远大自然

以游戏、手机为伴,过多学习压力

缺乏古代儿童本真、快乐的意趣

虽然人类在梦中不断地追忆

但现实中,已回不到那天真无暇的年代了

清《婴戏图》粉彩瓷碗

清 王培仁《婴戏踢毽子图》线描

清《七子夺盔(魁)图》苏州年画

清 吴友如《婴戏图》线描


k1体育登录入口网页版的友情链接

东方书画艺术网k1体育登录入口网页版的版权所有 k1体育登录入口网页版 copyright 2001-2020 东方书画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   k1体育登录入口网页版的技术支持: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