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翰墨君缘--细节欣赏丨国之
- 翰墨君缘--“发现非遗之美
- 翰墨君缘--传承 | 流传千年
- 翰墨君缘--传承非遗文化“
- 翰墨君缘--非物质文化遗产
- 翰墨君缘--二十四节气夏至
- 翰墨君缘--瞧,这群酷酷的
- 翰墨君缘--古画中的文人与
- 翰墨君缘--《如果国宝会说
- 翰墨君缘--王永峰:非遗传
- 翰墨君缘--文化和自然遗产
- 翰墨君缘--清风邀明月,团
- 翰墨君缘--敦煌傳奇。
- 翰墨君缘--抖音上线“非遗
- 翰墨君缘--“非物质文化遗
- 翰墨君缘--中国佛像,东方
- 翰墨君缘--国家级非物质文
- 翰墨君缘--国家级非物质文
- 翰墨君缘--民间工艺|英山
- 翰墨君缘--国家级非物质文
- 翰墨君缘--国家级非物质文
- 翰墨君缘--流传千年的“非
- 翰墨君缘--农业文化遗产视
- 翰墨君缘--国家级非物质文
- 翰墨君缘--10分钟讲明白敦
- 翰墨君缘--国家级非物质文
- 翰墨君缘--国家级非物质文
- 翰墨君缘--国家级非物质文
王永峰展现制茶工艺(央广网发 江西省浮梁县委宣传部提供)
央广网景德镇6月15日消息(记者王一凡)王永峰,高级评茶师,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浮梁工夫红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故土前缘,少年初识茶滋味
王永峰祖籍浙江淳安,1966年,父亲为了建设新安江水库将家搬移到江西。“我的曾祖父原来开过茶号,爷爷也是个茶人,我从小随父亲在浮梁生活,开门就见山、见山就是茶园,也许冥冥之中注定要与茶结缘。”王永峰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茶香四溢的家庭里。他的父母亲作为第一批新安江移民,落户在新中国茶叶总公司十九家出口基地之一的九龙山垦殖场种植茶叶。
家庭的环境使得王永峰从小就对茶叶耳濡目染,从上小学开始,母亲就要求他放牛一定要采篮茶叶带回家,回家之后还要翻炒加工茶叶直到深夜。“小的时候我对茶叶的感情是很复杂的”王永峰坦言。
拜师学艺,孚钉茗茶振荣光
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创业,2009年清明,王永峰回乡为父亲扫墓,他的姐姐偶然间对他说起,当下浮梁最好的茶叶都没有人要,只能烂在茶农家里无人问津。作为一个茶叶世家的后人,王永峰感到了无比的心痛。这件事之后,王永峰意识到,人活这一辈子,总要为后人留下些什么,于是他下定决心要捡起家传的制茶手艺。
孚钉红茶又名浮红特级(即祁红特级),制作手艺在2009年以前几乎失传。确定了目标,王永峰马上就开始着手相关工作,重新召集了当初九龙山垦殖场的技术团队们,开始了孚钉茶的研制之路。
王永峰制茶(央广网发 江西省浮梁县委宣传部提供)
为了传承到正宗的浮梁工夫茶手艺,王永峰找到了当时已经91岁高龄的“中国茶寿星”黄崇焘,决心拜师学艺。第一次去时,黄老很健谈、思路清晰,但对复兴“孚钉”不以为然,以为不过是青年人的一时冲动。没想到王永峰回来后就请师傅、购鲜叶,四天后制好茶又找了去,王永峰说:“当时师傅喝了茶什么都没说,我猜测肯定是不行,回来又采叶做茶,一共去了十一次。师傅被我感动,第十一次送去,他一见我就说‘可以了’,由他儿子扶着到房里找出一本手稿,后来半夜还爬起来为我写下一份‘孚钉’鉴定书。”正是因为有师傅的肯定和帮助,王永峰做茶总有一份责任感。三年制茶路,王永峰走遍了浮梁大大小小每一片茶山,拜访了当地所有有制茶手艺的匠人,对所有的茶叶亲自参与采摘,亲自制作,严格把关制茶的每一个环节,不断对孚钉茶进行改进和创新。
在研制取得成功之后王永峰更加的干劲满满,2012年2月,一个以红茶生产为主要产品的金桂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了,“孚钉”重出江湖。在同年的北京茶叶博览会上,孚钉红茶一炮而红;2013年,王永峰荣获“浮梁工夫红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荣誉称号。对此,王永峰很感慨,“作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既是荣誉,更是责任,今生我最自豪的事情,就是把孚钉这样一个濒临灭绝的技艺重新捡拾恢复。”
饮水思源,携手茶农奔小康
浮梁红茶(央广网发 江西省浮梁县委宣传部提供)
当说起浮梁茶当今发展的现状,王永峰自豪中透露着担忧。由于景德镇瓷器的盛名,使得很多人“只知景德瓷,不知浮梁茶”,要想让浮梁茶、孚钉茶真正作为一个响亮的品牌走出江西,走出国门,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谈起浮梁,王永峰动情地说道,“浮梁是一座建在瓷与茶上的城市,一片茶叶,支撑着一个产业,支持着一座城市”。谈到对未来的期望,王永峰讲出了自己朴实的愿望,“希望浮梁茶文化能够继续源远流长,希望乡亲们能够和谐相处共同致富,希望能够助力更多的年轻人实现他们的创业梦想。”而王永峰也无时不刻地提醒着自己,肩上的担子依旧是沉甸甸的,因为脚下踩着的是文化传承的责任,是一条带领老百姓们和大学生们的致富路。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