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字画,生前交往过的亲友、晚辈,很多人手里都有,见过的人就更多了。不过,很少人能集中地看到。汪曾祺生前也跟儿女提过,自己作品集出得挺多了,能不能也出一本画集,办一个画展呢?
在他去世三年后,由子女选编的《汪曾祺书画集》首次以“非卖品”形式面世,其后又有若干公开版本,但开画展的愿望迟迟未实现。1986年,汪曾祺的画参加过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当代作家画展”,1994年他的书画参加了中国作协、中华文学基金会主办的“中国作家十人书画展”。但是,个人的画展,没有。
2020年,汪曾祺100周年诞辰,他去世也已23年。这一年有了好几个汪曾祺的书画展:高邮、杭州、贵阳……收官之作是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的“汪曾祺百年书画展”,分为“时间·空间”“人间·味道”“独坐·雅集”“阳春·下里”四个单元。包含数十幅未刊于书册中的精品。从2020年12月23日至2021年2月28日,都可以去看。
一个想改行当画家的作家
汪曾祺本来是有可能成为一名职业画家的。
他从小就喜欢看他父亲画画。父亲汪菊生有专门的画室,为了用色准确,刷得“四白落地”。研色,磨墨,铺纸,抽烟,用指甲在纸上画定间架,画,题款,用印,再用按钉钉在壁上,抽着烟看半天。汪曾祺就在旁边,“我很用心地看了全过程,每一步都看得很有兴趣。”
1939年,19岁的汪曾祺辗转前往昆明考大学。他是奔着西南联大中文系去的,但也做了第二手准备,如果考不取联大,便转考当时也在昆明的国立艺专。
西南联大期间,与同学朱德熙(右)李荣(左)合影
他到了四十岁后,还想过彻底改行,从头学画,“我始终认为用笔、墨、颜色来抒写胸怀,更为直接,也更快乐。”1987年,汪曾祺回忆起小时候为家中女性长辈穿各式各样的腊梅珠花,还发了一句牢骚:“我应该当一个工艺美术师的,写什么屁小说!”
大学毕业后,汪曾祺基本没有画过画。相比之下,他的字还稍有名气。北京市文联的同事邓友梅曾回忆,1950年代《说说唱唱》编辑部信封上的刊名就是汪曾祺手书的,“他挺爱干这件事。颜体、欧体、柳体,三种各写一张。楷书、行书各写一行,请全编辑部民主挑选。人们评头论足,叫好的人不少,但没人因此称他书法家。更没人求他的字。”
当了“右派”下放张家口期间,倒画了不少画,主要的“作品”是两套植物图谱、一套淡水彩的《中国马铃薯图谱》、一套钢笔画的《口蘑图谱》,均无存。但这段经历可能扩大了汪曾祺的“画域”,马铃薯自古无入文人画者,汪曾祺后来也画了。
汪曾祺重提画笔,据说是因为“运动”中,没完没了地写交代材料,实在烦人,交代间隙涂抹一气,可以少抒郁闷。他曾在半本书大的元书纸上画了一只长嘴大眼鸟,一脚蜷缩,白眼向天,题词曰“八大山人无此霸悍”。这张画没有保存下来,但女儿命名的“长嘴大眼鸟”成了汪曾祺画鸟的某种定式。
汪曾祺的画并不以技法胜。他的画呈现出的是一种与职业画家所不同的“野气”。汪曾祺的外孙女齐方是中国美术学院(其前身正是“国立艺专”)的学生,大一回到家后,看到姥爷的画作,冒出第一个念头便是:这怎么和老师讲的都不一样啊?
汪曾祺的自我评价是:“我的画作为一个作家的画,还看得过去,要跻身画家行列,是会令画师齿冷的。”“我的画其实没有什么看头,只是因为是作家的画,比较别致而已。”这就是一种提点:看他的画,要点在于“别致”。
人境,1992年,纸本彩墨
汪曾祺所画多为花鸟画,偶有人物画,鲜有山水画——偶见几幅山水画,意趣亦如花鸟。在汪曾祺的画中,你看不到构造繁密的长卷,也鲜能看到高远雄壮的山河,更多的只是一花、一叶、一鸟而已,但只是这看似简单的小品,便可引人驻足半天。
谁识金昌绪,1987年,纸本彩墨
汪曾祺对题材选择的标准,多是生活中的某一物象、画面触发了他的灵感,他便赶紧兴致勃勃地画下来。荸荠、莲藕、苦瓜、大葱等等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都出现在了他的画纸上。看汪曾祺的画时,你不必像看某位大师的画一样去“仰视”,你只需要平视它,和汪曾祺一样去感受这些小物带给人的欢欣。
墨雏,纸本水墨
如此次百年书画展展出的《墨雏》,汪曾祺以墨色的深浅表现雏鸡不同的毛色,有纯色,有斑驳,八只雏鸡蜷聚一起,还有一只从远处伸颈来探,活泼可爱,令人心痒;再如《大葱鳜鱼图》,观者看见便会忍不住微笑:一般画家画鱼,多会画鱼在水中的穿游之态,有人还会配上交横的藻荇,而在汪曾祺的画中,一条鳜鱼却硬硬地躺在那里,旁边摆着的是辣椒(又红又小的螺丝椒,一看便知极辣)、大葱和大蒜——预示着马上准备下锅。
大葱鳜鱼图,纸本彩墨
在汪曾祺的画作中,你总能看到一些不同于一般画家的东西,一种对生活的亲近,一缕令人难忘的烟火气,这也是汪曾祺所着意展现的。他曾半开玩笑地引齐白石所语“作画太似则为媚俗,不似则为欺世”,说自己想画得“似”,但功力不逮,算不算“欺世”?汪曾祺自己的解释是:“我的画往好里说是有逸气,无常法。”有无之间,是汪曾祺。
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的美术训练,或许是汪曾祺内心的一个遗憾,却让他能够无拘无束地表达心中所想,以一个文学家的眼光进行绘画创作,形成有别于职业画家的独特风格。这种结果,或许可以用汪曾祺常引的一句俗语来概括:“旱香瓜——另一个味儿。”
“中国文人画是写意的”
汪曾祺的画,是典型的“文人画”。中国人常说“书画同源”“书画相通”,其实古代书与画的功能还不一样,写字是文人的基本功,大文人的书法几乎有可观处,画则不然,毕竟大文人兼大画家的例子,屈指可数。
羁旅天南久未还,1991年,纸本水墨
“书画相通”,放在“文人画”的语境里,才说得通。文人画讲究的是意趣,追求的正是“有逸气,无常法”,用汪曾祺的话说,“笔墨情趣”,“笔墨”本身是目的,物象是次要的——画得似与不似,并非文人画追求的首要目标,能否实现完美的自我表达,才是评价文人画的标准。
汪曾祺曾说,自己的文章与画是相通的。文章与画,于他而言,都是自我表达的工具。汪曾祺说自己小说的结构是“随便”,后来应林斤澜之邀,改成了“苦心经营的随便”——其实这是画蛇添足。他曾引托尔斯泰评契诃夫的话,说像契诃夫那样,“把文字随便地丢来丢去,就成了一篇小说”,正是现代小说的特点。
汪曾祺对待画作,态度亦近乎此。文人画嘛,重在写意,而“写意画要有随意性,不能过事经营,画得太理智。我作画,大体上有一点构思,便信笔涂抹,墨色浓淡,并非预想。画中国画的快乐也在此”。汪曾祺借用了陶弘景的诗句,评价自己的画作是“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自己画画,只是“偶尔喝了两杯酒,一时兴起,便裁出一张宣纸,随意画两笔”。
鉴赏家,纸本彩墨
与职业画家不同,汪曾祺作画的主要动机是“自娱”。据家人回忆,汪曾祺几乎每次作画都要喝酒(如果没喝酒画出的画则必不满意),酒后任意挥洒,画稿铺满地板,无处下脚。汪曾祺在作画中享受的是一种灵感喷泻的快乐。他年轻时对这种快乐有过很动人的描述:
我眼睛睁大,眯起;胸部开张,腹下收小,我的确感到我的踝骨细起来;我走近,退后一点,猿行虎步,意气扬扬;我想把衣服全脱了,平贴着卧在地下。沉酣了,直是“尔时觉一座无人”。我对艺术的要求是能给我一种高度的欢乐,一种仙意,一种狂:我想一下子砸碎在它面前,化为一阵青烟,想死,想“没有”了。这种感情只有恋爱可与之比拟。(《艺术家》)
既然首为自娱,汪曾祺于作画环境、材料皆不讲究,经常用隔宿之墨作画,甚至在缺少绿色颜料时,突发奇想,会挤一点菠菜汁在纸上——子女说,这些菠菜汁现在已褪色至不可见,“有机颜料”并不好使。这种不讲究的、无功利性的创作,给了汪曾祺以最大的发挥空间,在如此自由的情况下,他才能画出从内心涌出的才与情,才能让观者体会到与《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一样“鸢飞鱼跃似的快乐”。
南人不解食蒜 汪曾祺 纸本设色
看汪曾祺的画,没法割裂开来,单看画功技法。汪曾祺很重视“题画”,因为“题画之风开始于文人画、写意画兴起之时”,为此他专门撰有《谈题画》一文,称许好的题画,如郑板桥,如齐白石,都能做到“有寄托,有情趣”,而且位置得宜,字有法有体。汪曾祺在此文中,难得不避外行之讥,批评了对当下美术界某些恶习:
近些年有不少中青年画家爱在中国画上题字。画面常常是彩墨淋漓,搞得很脏,题字尤其不成样子,不知道为什么,爱在画的顶头上横写,题字的内容很无味,字则是叉脚舞手,连起码的横平竖直都做不到,几乎不成其为字。这样的题字不是美术,是丑术。
汪曾祺自己画上的题跋很讲究,别具一格。如《种菊不安篱》,题道“时女儿汪明在旁瞎出主意”,究竟哪一笔是女儿出的主意呢?每个观画者或许都会有自己的判断;又如《甚么?》,汪曾祺画一红衣摩诘,直眉瞪眼,题跋“甚么”二字仿佛为连环画之配字,令人捧腹。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汪曾祺的题跋不矫饰,不装腔,全然是生活的趣味,一种天真自然的气质,与画作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氛围。
甚么?
自由、写意,让汪曾祺的画作拥有着丰富与多元特质。汪曾祺评价自己的绘画风格是“不中不西,不今不古”,他在绘画题材与画风上的探索,几乎与文学上的探索同步,都是试图“纳外来于传统,融奇崛于平淡,以俗为雅,以故为新”。
他有意识地融汇各派特点,进行各种大胆的技法实验。如《满宫明月梨花白》一画,汪曾祺在水墨基础上,对西方印象派手法进行化用的尝试——传统中国画中,画花朵多需勾出大体轮廓,即使写意画也会稍加处理,汪曾祺却只以颜色点缀代之,远看有花意,近看无花形,来表现花朵在夜色中的朦胧状态。这幅作品或许能够证明汪曾祺的自述:“我常把后期印象派方法融入国画。我觉得中国画本来都是印象派,只是我这样做,更是有意识的而已。”
四时佳兴与人同
正因为汪曾祺的作家身份,与他“生活流”的画风,打开“汪曾祺百年书画展”的正确方式,确实不应该只是看展而已。本次画展一个很有趣的设计,是在每幅画作之下,都附有汪先生的一段作品片段,画意、文意,相得益彰。
水乡赖此救荒
如《水乡赖此救荒》,汪曾祺画了大大小小的几个茨菇(又称慈姑),画下所附的文字,出自《故乡的食物》:
我小时候对慈姑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慈姑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慈姑,而且是不去慈姑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九岁离乡,转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慈姑,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慈姑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慈姑,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慈姑、土豆。
两相对照,能让观者更深切地体会到汪曾祺在作此画时,内心深处对水乡灾民的关切与悲悯。这种悲悯并非是自上而下的,而是与之同呼吸、共患难的,是朴素而真挚的。汪先生对慈姑充满感情,根本原因是对“人”充满着感情。如果能再结合《钓鱼的医生》《故乡的野菜》《皇帝的诗》等小说、散文,就更能读出汪曾祺对家乡,对下层民众饱含的“不可言说的温爱”。
汪曾祺特别欣赏“四时佳兴”四字,曾数次用于专栏名、画名,语本宋儒程颐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汪曾祺将这句诗与“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一起称为自己的“生活态度与创作态度”。如果说《水乡赖此救荒》一类画作,代表了“须知世上苦人多”的悲天悯人,“四时佳兴与人同”更能体现汪曾祺“人间送小温”的光与暖,“所画多是‘芳春’——对生活的喜悦。我是画花鸟的。所画的花都是平常的花。北京老百姓把这样的花叫‘草花’。”(《书画自娱》)
要看懂这一层,光看画也是不够的。
与书画展开幕同时,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卷《汪曾祺别集》面世。这套别集最大特色,是“混编”,即将书信、散文、小说、访谈甚至交代材料全部塞进某一册中,用意是让读者能够全方位了解汪曾祺的某一方面行状、笔触与性情。
散文卷中《四时佳兴》《草木虫鱼鸟兽》两册,都是由汪曾祺学美术的外孙女齐方编集,恰好可以与其书画对读,里面有文论、画论、序跋、小品,汪曾祺的艺术感觉像水一样在字里行间流淌。
但最有意思的,反而是致王欢、宋爱萍的三封信。
王欢与宋爱萍是夫妻,都是口腔科医师。王欢喜欢文学,1984年曾经写信向汪曾祺请教创作问题。汪曾祺从大学起就一直为牙病所苦,王欢介绍他到宋爱萍工作的北京建筑工人医院看牙,还做了一副假牙。汪曾祺出了书,都会送他们一册。
两年之后,王欢宋爱萍生了个儿子,写信请汪曾祺起名,汪曾祺回信,起了四个名字备选,其中一个叫“王萱”,并解释说,“萱就是黄花菜。古人以为萱草可以忘忧。这个字的字形不难看,声音也还好听。”他还提到儿子汪朗说“萱”像个女人名,老头儿不服气,说唐朝大画家张萱就是男的。于是就用了“王萱”。
1990年,王萱四岁生日到了,汪曾祺居然给这一家三口画了一套册页(12张),而且是得意之作:“这一套册页,可以代表我七十岁的画风和功力。”从未听说哪位领导、作家有此待遇。估计是知道小夫妻于书画外行,汪曾祺还在信中详细地写明了装裱的攻略:
怎样裱,你们可与裱画店商量。我觉得裱成一张一张的单页(同样大小)较好。不要裱成经摺式的连在一起的一个横条。单页则可分可合,单看一张也行,几张放在一起看看也行。因为画幅较大,不要加很宽的绫边。各幅的绫边宜统一用一种颜色,不要一幅一种颜色。留了两张白纸,可以裱一个或两个白页,以备请人题跋。
最可爱的,汪老头儿还找补了一句:“裱这套册页,得相当多钱。不裱也罢,不要影响了王萱吃冰棍。”孩子吃冰棍,在汪曾祺眼中,是很大的一件事。册页算什么呢?这里面,包含汪曾祺对自身、对他人,进一步,是对人生与社会的态度。汪朗曾总结为“认真做事,平等待人”八个字,于此毕现。
这是画外的故事。但这是读懂画者汪曾祺不可缺少的材料。
作者|杨早 王朴微
来源:北青艺评
免责声明: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等资料的k1体育登录入口网页版的版权归k1体育登录入口网页版的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k1体育登录入口网页版的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